首页 > 网游竞技 > 极品皇叔 > 第三十八章 山野老道归附

第三十八章 山野老道归附(2/2)

目录

这让人觉得,中国王朝里面,好多的改朝换代是不是以冰河时期为契机的,小冰河的到来,带给王朝的是饥饿,灾荒,那肯定为了活下去,人们必须寻求机会,但王朝一到这个时候,好多弊端都已经是积重难返,机会也没有了,所以,眼看着百姓们席卷而起,将其灭亡!

由以上可知,三国时代冬季长江,淮河和汉水曾结冰。正是小冰期气候的徵兆,由当时长江,淮河及汉水曾结冰的纪录,知道三国时代气候和东汉时代相差不远,年均温也差不多,比现在低个摄氏0.51.0度左右。

聊天在继续,朱常浩说道,“那道长,既然你说的是寒冷,可今岁过来,大明四境还是很暖和的啊”

“王爷,这寒冷的时候,极冷,但热的时候,那就是干旱啊,《道藏》上就有大旱的记载:三国志吴志孙权传:嘉禾五年,十月起不雨。至次夏,接频年枯旱,亢阳之应也。

吴凤二年,大旱竟年。晋书五行志曰: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,大旱.。

魏明帝太和五年三月记:自去冬十月至此月皆不雨。高贵乡公甘露三年,夏旱,三国志魏志毛玠传锺繇诘玠曰:亢旱以来积三十年……”

曹士珩说了这么多,虽然有些咬文嚼字,但朱常浩意识到,三国时代短短四十馀年抗和竟达三十年之久,是相当严重的旱灾

曹士珩又说道,“晋代再东晋和西晋的一百五十馀年中,也是旱霜连年,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竟达六次,春秋霜年数竟达十多次,冬季大雪奇寒的年数也有二十六次之多,而没有冬无雪和夏燠(旱)的记载,而从晋成帝咸康二年迄东晋亡的八十馀年间,也没有雨灾的纪录,而旱灾的次数却有三十多次,只中国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一个时期。

这些《道藏》里面的记录,多是太平道流传下来的。但朱常浩明白,大旱的记载: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,但却是最严重的。

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,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,其他的大旱还有:晋惠帝元康七年七月,秦雍二州大旱,关中饥,米斛万钱。

惠帝永宁元年,自夏及秋,并州大旱。离石大饥。

人民流移日散,十不有二。惠帝时,天下连年乾旱寒冷,饥荒频频,百姓很多都饿死了,惠帝曰:百姓何不吃糜。

天灾不断,加上皇帝的昏庸,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,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,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,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。

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,但却是最严重的,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,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,其他的大旱还有:晋惠帝元康七年七月,秦雍二州大旱,关中饥,米斛万钱。惠帝永宁元年,自夏及秋,并州大旱。离石大饥。人民流移日散,十不有二。惠帝时,天下连年乾旱寒冷,饥荒频频,百姓很多都饿死了,惠帝曰:百姓何不吃糜

天灾不断,加上皇帝的昏庸,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,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,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,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.

朱常浩想什么,无人知道,不过,曹士珩接下来的话,却让朱常浩大吃一惊,“王爷,当时的天象纪录,和大明朝现在的基本一致。

《道藏》上也说,“南北朝至隋初的气候纪录——包括下雪奇寒,夏霜夏雪,冬无雪无冰,大旱等的记载极多,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达十五次之多,春秋霜年数也有二十多次〔冬无雪无冰的年数只有两次〕,大旱年数也有七十五次。

所以南北朝和晋一样,都是属於旱霜连年的气候,而夏霜夏雪,冬春下雪及大寒。

而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,下雪奇寒,夏霜夏雪,冬无雪无冰,干旱频发,希望陛下要早做准备,况且,北边和还不安稳,大明千万不要重蹈晋朝的覆辙啊!”

朱常浩听完这些话,大声赞道,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道长高义啊,不知道道长接下来可否帮小王匡复大明社稷呢”

曹士珩微微思考了一下,说道,“老道一山野之人,蒙王爷高看,在此说一句,固所愿也,不敢辞耳!”

“感谢道长辅助,本王一定不会辜负道长高义的!”,朱常浩这时也一把抓住曹士珩的手,激动的说道。只是那衣一副基情满满,下贱的样子,让刘正觉得,瑞王爷也是个奇葩啊!

书页 目录
返回顶部